
他,不高不矮、不胖不瘦80代標準軍人身材,英姿颯爽不減當年;
他,談笑風生、樂觀開朗活脫脫的“開心果”;
他,鐵肩擔重建、責任鑄信心雷厲風行堪稱災后重建“猛將”。
“5?12”汶川大地震,他率隊奔赴綿竹漢旺東汽忙搶險,忘我的奉獻精神、樂觀開朗的真性情感染著身邊人;“4?14”石渠災后重建,他主動向省建十三公司黨委請纓,沖鋒陷陣上高原,急難險重顯智慧,馳騁高原立新功。擔任省建十三公司機關(guān)黨支部書記兼任機會工會主席,職工有事都找他,群眾有話對他說,他是大家的貼心漢;肩挑石渠災后重建項目黨支部書記,他圍繞災后重建中心工作,為了“優(yōu)于、快于、好于”的重建目標,為了讓災民過冬前住上新住房,他擔任好“流動指揮員”,奔赴在重建項目各施工點協(xié)調(diào)工作,在高原上帶病堅持指揮工作體現(xiàn)出的固執(zhí),被同事們稱為“牦牛書記”;為讓奮戰(zhàn)在高原上的安心堅持重建,他當好員工思想教育“輔導員”,給大家解除一個個心里疙瘩;為讓大家在高原上生活豐富,他全力當好項目“伙食團大管家”,讓大家吃得香、睡得暖。
他就是四川省第十三建筑有限公司保衛(wèi)處處長、十三公司機關(guān)黨支部書記及機關(guān)工會主席、刷新四川華西集團房屋施工海拔最高紀錄領(lǐng)軍者之一
四川華西集團石渠災后重建項目臨時黨支書記陳玉良。
堅忍不拔,樂觀豁達的“牦牛書記”
上高原前,陳玉良同志就患有肩周炎病,一直接受著治療,自接到上高原的命令后,迅速收拾行李,組織黨員召開動員大會,自己也隨身只攜帶了三瓶藥,進入高原后因氣候溫差反差太大,肩周炎時不時折磨他,有時令自己抬不起手,晚上就寢脫衣服偶爾還得借助他人幫忙,不過骨子里流著軍人剛毅血液的陳玉良還是堅持率隊奔赴4200米高原目的地—— 石渠。
一到項目部,因長途跋涉的顛簸及長時間高原搭建帳棚清理物資等過度勞累,加上高原空氣稀薄、氣候忽冷忽熱,他還是病倒了。項目人員見后,迅速將他送到指揮部臨時醫(yī)務室診治,服藥物、輸氧氣、打點滴,醫(yī)生特意囑咐他臥床靜養(yǎng)觀察治療兩天,可他考慮重建工期緊,心系重建工作,牽掛著遠道而來的物資器材及施工設備的安放問題,于是,他便拔掉輸氧管,舉著吊瓶,到帳外指揮員工清理搬運物資器材入庫堆放。連續(xù)兩天,在指揮現(xiàn)場,為了不耽誤工作,他拖著疲憊的沉重身體,邊吃藥、邊打針、邊輸液、舉著吊瓶在一線靠前指揮。在他堅忍的指揮下,一座座帳棚搭建起來了,物資器材安全入庫了,項目食堂開伙了,現(xiàn)場辦公室正常運作了。上高原的十來天內(nèi)他基本上都在持續(xù)感冒發(fā)燒生病中挺過,未眈誤影響一天工作。不過這段時間,他的體重硬是減輕了10多斤。有人說陳玉良是拿生命在冒險,可他卻笑呵呵地說:“你又忽悠我吧,你看我這身板結(jié)實得就像牦牛,沒事的?!?br />
從此,“牦牛書記”的稱謂不脛而走。
正是在陳玉良這種“牦牛精神”的鼓舞下,短短數(shù)月之間,奮力推進災后重建各項工作,備受省委及集團領(lǐng)導肯定,隨后便以開展“讓黨旗在4200米高原高高飄揚”創(chuàng)先爭優(yōu)活動為契機,得到各級部門及領(lǐng)導的大力支持,順利解決了高原施工難題。沒有電,向指揮部借用柴油發(fā)電機自發(fā)施工;沒有水,接高山流水或從金沙江取水;沒有通訊,安排專人到50公里外的玉樹與集團和公司總部匯報聯(lián)系工作;基礎(chǔ)不好挖,砂夾石地質(zhì)不利人工作業(yè),就地租用挖掘機來挖坑取土。
8月7日晚,當項目黨支部得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因強降雨發(fā)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,給當?shù)厝嗣袢罕娚敭a(chǎn)造成嚴重損失的消息后,為支援災區(qū)早日恢復生產(chǎn),重建家園,黨支部書記陳玉良召開黨支部會,迅速開展了向甘肅舟曲災區(qū)捐款活動。黨員同志們做表率,工作人員積極踴躍獻愛心,在短短一天多的時間里共募捐1390元。
8月13日16時30分左右,從玉樹租賃的大型轉(zhuǎn)載機前往真達鄉(xiāng)真達村與麻達村的1.5公里的狹窄路上,因雨水侵襲造成泥土疏松導致路基不穩(wěn),從玉樹租賃的大型轉(zhuǎn)載機險些“失足”跌進水流急湍的金沙江。陳玉良等領(lǐng)導迅速趕赴現(xiàn)場,冷靜應付,鎮(zhèn)定指揮,明確大家分工,黨員行動起來了,全體員工自覺參與進來了,經(jīng)過20多分鐘的緊急搶救,及時有效地將傾斜的裝載機固定,為下一步裝載吊離贏得了寶貴時間,也為挽回項目經(jīng)濟損失盡了一份力。
陳玉良憑借這種“牦?!备蓜?,率領(lǐng)項目黨支部克服了高原缺氧、氣候惡劣,生活艱苦、水電、通訊、道路不通等諸多困難,在進場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就先后開挖和澆筑砼基礎(chǔ)30多戶,打開了災后重建工作局面。
身上“三件寶”,當好“流動指揮員”
災后重建項目分7個點,7個施工點到項目指揮部平均為十多公里。通訊不便是制約項目工作進展的“瓶頸”。因地震破壞及地形等影響,石渠項目信息不通,與集團聯(lián)系不上,各施工點溝通不暢,整個地區(qū)幾乎成了“盲區(qū)”。為加強各施工點工作聯(lián)系,陳玉良便找來了“三件寶”:一頂遮陽帽、一輛摩托車、肩搭一挎包。遮陽帽是他旱晚驅(qū)寒避冷和平時外出辦事防日曬的法寶,摩托車是外出購物和到各施工點的急先鋒,挎包內(nèi)的現(xiàn)金筆記本是涉及項目人員饑寒飽曖的大總管。
于是,陳玉良為及時加強各施工點之間聯(lián)系,有效與外界取得聯(lián)系,陳玉良每周的電話或傳真匯報工作,他親自乘車到180多公里的石渠或者90多公里的玉樹匯報,有時事忙指定專員傳遞工作信息。在項目各施工點工作溝通中斷,陳玉良投入了十二分的努力,儼然扮演起“流動指揮員”的角色,憑借“騎摩托”方式加強指導聯(lián)系。
心細如發(fā),當好員工思想教育“輔導員”
惡劣的高原施工作業(yè)環(huán)境導致施工作業(yè)人員人心不穩(wěn)。青年員工與親人們的疏遠,工人們與家人們聯(lián)系不上,材料供應不及時造成部分停工,高原環(huán)境難以及時適應,身為黨支部書記的陳玉良敏銳的覺察到做好員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。
感人心者,莫乎先情。項目管理人員多半是十三公司多年的業(yè)務骨干,身上凝聚著企業(yè)濃厚的感情;青年員工多半也是家庭獨生子女,身上無疑有著這個浮躁時代的鮮明烙印值得理解。陳玉良在做好“流動指揮員”時,對項目同志及農(nóng)民工朋友噓寒溫暖,談心交流,讓他們的情緒得到合理宣泄,讓他們的想法得到合理解決。為豐富項目枯燥業(yè)余生活,陳玉良加強當?shù)卣?lián)系,借來了電視機等文娛器材,驅(qū)散項目人員疲憊的心靈。日復一日,夜以繼日,讓悲觀失望的情緒漸漸消失,高原上又增添了幾分重建信心。
8月13日中午,石渠縣“太陽部落”藝術(shù)團來項目慰問演出,藏妹舞姿歡快熱烈柔情似水,藏郎歌喉激情澎湃粗曠豪野,歌聲里送來聲聲問候,舞蹈間傳遞句句關(guān)懷,讓項目員工享受了一頓盛大的“精神食糧”,員工們更加鼓舞著了災后重建的昂揚斗志,項目上下彰顯出濃郁而激情的文化氛圍。
盡心盡力,當好項目“伙食團大管家”
“牦牛書記”陳玉良和工人一起吃伙食團,共用一個簡陋的廁所,一同在高原勞動。陳玉良說,巴掌大的小帳篷就是我們臨時的“工作之家、生活之家”,我和大家一樣,我是高原伙食團“大管家”,也是四川華西集團伙食團海拔最高的“大管家”。大家吃飯時,聽到“牦牛書記”陳玉良特別解讀,樂得連飯都差點噴出來了。
誰知道項目上每一粒米、一顆菜的珍貴性?誰能懂得項目伙食團工作的艱巨。6月15日初上高原時,因后勤車沒及時跟上來,陳玉良急項目之所急,想員工之所需,積極與當?shù)卣疁贤?,當天晚上,石渠縣縣委、縣政府的領(lǐng)導送來了20多床棉被等生活用品,令華西的施工隊員們非常感動。平日里物資采購,當?shù)匚镔Y極度匱乏,也要乘車到180多公里的石渠或者90多公里的玉樹,來回奔波大致需要一天的時間;如果遇上路橋垮塌,后勤保障工作也急需另外采取措施。8月9日,華西集團和省建十三公司聯(lián)合組成的石渠災后重建項目慰問團奔赴石渠,十三公司總經(jīng)理李榮華特別提到:“多送些臘肉,多送點泡菜,那里生活條件太辛苦了!”
“我是名共產(chǎn)黨員,雪域高原踐誓言,災后重建挑重擔,決戰(zhàn)石渠九十天,攻堅克難做表率,不辱使命沖在前,創(chuàng)先爭優(yōu)樹典范,確保任務如期完?!?月12日,一陣鏗鏘有力而莊嚴肅穆的誓言在石渠上空久久回蕩,“牦牛書記”陳玉良率領(lǐng)6名黨員創(chuàng)先爭優(yōu)宣誓,句句誓言、聲聲承諾,當前項目已進入施工“930”倒計時關(guān)鍵階段,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,黨員心中充滿著無限信心,陳玉良也深信在國慶前夕,五星紅旗一定會插滿新住房,黨旗一定會在四川華西大發(fā)展史上飄揚得更加鮮艷。 (省建十三公司黨工部)